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基于情境的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

来源:昆虫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10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1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《生物学》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第1章第2节,本章包括植物的生殖、昆虫的生殖和发育、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及鸟的生殖和发育4部分内容。

1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

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《生物学》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第1章第2节,本章包括植物的生殖、昆虫的生殖和发育、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及鸟的生殖和发育4部分内容。本节课学习昆虫的生活史,形成生命系统观,重点包括昆虫的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、昆虫的生殖。难点是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比较。

教材中前一节课呈现了植物生殖的概念,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,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。本节延伸至昆虫的有性生殖和发育方式,这样的设计虽然能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接受知识,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。因此,笔者对本节内容进行情境化的教学设计(图1),使学生能更好掌握本节课的概念,理解生命系统观,切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[1]。

图1 教学设计思路图

2 教学目标

依据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,制订如下教学目标:

(1) 基于家蚕和蝗虫两个昆虫发育过程案例的分析,总结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,得出概念并形成生命系统观。

(2) 根据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进行迁移、应用和演绎,推测并能判断其他常见昆虫的发育过程,初步掌握归纳概括以及演绎的思维方法。

(3) 从生命的延续和发展,学习昆虫体内受精、产卵的生殖方式,认同生物体的发育本质是细胞有序分裂和分化的结果。

(4) 通过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感受生命的生生不息,形成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;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,同时针对研究昆虫的发育规律,关注生产实践中对昆虫有益方面的利用以及有害方面的控制,落实社会责任。

3 教学过程

3.1 赏文观图,温故知新 情境一: 学生对鲁迅先生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文章中描写的情景并不陌生。新课开始,笔者播放该文章中对昆虫描写的朗读音频(人教社版本),PPT背景为百草园实景图并配以文字,让学生立刻置身于创建的情境之中。

设计意图: 走进学生生活从而走近学生,优美的三味书屋画面伴随着悦耳的朗读声,感觉器官迅速收集有关昆虫的信息,进而导入与昆虫相关的情境学习。

3.2 模型情境引发冲突,问题串追究本质 情境二: 在导入新课后,即刻展示学生在课前用超轻粘土手工制作的六个黄蜂模型(只有第5个模型是结构完整,另5个模型缺少部分器官或结构),教师提出问题串: ①它们都是完整的昆虫模型吗?②不完整的昆虫模型分别缺少哪些结构?③昆虫有哪些特征呢?培养学生发现、分析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重现概念,高效巩固昆虫的主要特征知识点。

情境三: 从实际生活出发,结合学生的养蚕经历,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卡纸上用简笔形式,画出不同发育时期的家蚕图,各小组分别展示有吃桑叶的幼虫、吐丝的蛹、能飞的成虫、一颗颗的受精卵,各组员发现对家蚕的形态结构认识有所不同,进而产生认知冲突。教师接着布置任务: 请学生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家蚕的一生,学生结合自己养蚕的体验和认知冲突,查阅教材资料,分析得出答案: 卵→幼虫→蛹→成虫,培养构建流程图的科学思维。

情境四: 构建昆虫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后,师生带着问题欣赏蝗虫的发育视频: 蝗虫和家蚕的发育过程有什么不同?教师鼓励学生解答质疑: 那让我们用流程图表示蝗虫的一生。学生很快得出: 卵→幼虫→成虫,构建不完全变态发育流程图,教师根据情境三和四提出问题串: ①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有什么区别?②蝗虫的幼虫为什么叫做若虫?③两种昆虫发育历程有什么相同?学生疑问重重,求知欲倍增,老师因势利导并设置问题串,学生经缜密辨析后,问题迎刃而解。

设计意图: 学生制作昆虫模型引出学习对象,物理模型之间的差异引发认知冲突,强化昆虫的特征,为深入学习铺垫;基于家蚕和蝗虫两个昆虫发育过程案例的分析,培养学生总结概念的能力,比较家蚕和蝗虫发育过程,得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共同点,通过问题串的形式,引导学生抽象出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规律,其本质是细胞的分裂分化。

3.3 视听学习,感叹生命之美 情境五: 播放“蝉的一生”视频,观赏后笔者感叹: 视频情境中有的蝉在地下要等待八年之久,就是为了某一个黑夜重启生命之旅,当它们完成系列的生命活动之后,又义无反顾地奔赴生命的终点,周而复始,生生不息;可见生命中漫长地等待与短暂地绽放之美,每一个生命都来之不易,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敬畏生命,保护生物和生态系统多样性,保卫我们唯一的家园。

文章来源:《昆虫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kcxbzz.cn/qikandaodu/2021/0310/574.html



上一篇:蜂群管理战略联盟管理新模式
下一篇:学生心中傻乎乎的昆虫老师

昆虫学报投稿 | 昆虫学报编辑部| 昆虫学报版面费 | 昆虫学报论文发表 | 昆虫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昆虫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